从城区虾子沟通往三峡坝区(三峡人家)的348国道改建游道初现端倪,配套在路边的巨型观景平台呼之欲出,站在观景平台上能将原始版西陵峡尽收眼底。
而在黄山洞入口处的仙人桥,原名“壹仙石屋”的景点围墙拆除,相关景观正在修建,关关停停尘封了20年的仙人桥将重回市民的视线。
仙人桥那一段曼妙的爱情
位于夷陵区乐天溪镇王家坪村沿江的仙人桥,又被称为天生桥,一度时期是中外摄影爱好者捕捉三峡峡谷镜头的首选地。
据同治版《宜昌府志》记载:“天生桥,在马鞍山之东龙溪。石桥横亘溪上,高出云表,宛类仙人桥。其下清泉自石门出,乡人祈雨多验。相传下有金盆驻水,不少增减。”
从上世纪80年代由宜昌市文化局和宜昌县旅游局联合开发了仙人桥景区后,因效益不好,大多时间锁着门。后来三峡人家景区建成,景区在壮大过程中收购了仙人桥,由当地人留守,想一睹仙人桥的“芳容”需要喊人开门,慢慢隐身的仙人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,甚至连图片也难得一见了。
在以往的照片中,仙人桥屹立在西陵峡畔与明月峡相望,江边的巨石犹如飞架的拱桥,浑然天成,成了神来之笔,难得一见的自然孤品。
这一天然岩石拱桥与升天台相通,故事相关联。升天台三面绝壁,临江而立,是360度看江景制高点,东边有石门天险,对面有三把刀石峰,南有明月峡呼应,地貌与三游洞的擂鼓台貌似,其高度在几倍之上,巧夺天工的景深景观与眉间的特写,无论从什么角度都是画面。
据当地村志记载,相传在上古时期,峡谷上便住着一位踏实憨厚、勤劳朴实、乐于助人的樵哥,以打柴为生。只是天不悯人,其父母早逝,但是苦难的日子丝毫没有削弱他的善良。樵哥的善良和为人感动了仙女,欣然下凡要和樵哥结为伉俪。喜极而泣的樵哥与仙女相约来到江边,仙女挥袖之间,飘然而上到了对面百尺外的升天台。而樵哥乃凡人,却难越深涧峡谷,仙女见此解下裙带往空中一抛,瞬时仙雾缭绕,在烟雾迷蒙中,仙女的裙带化作了一座天然拱桥,樵哥与仙女相携着登上升天台,乘祥云消失在西陵峡上天而去,此桥被后人称之为仙人桥,而升天的平台叫升天台。
1984年开发仙人桥时,根据这个传说在天然造就的仙人桥旁修建了仙女登天的雕塑符号。
小小景点经历37年起起伏伏
2月6日西陵峡畔王家坪村三组,71岁的王友富同老伴在为过年而忙里忙外,记者预约造访,他的老伴甚至端来了果盘。
王友富是仙人桥开发、关闭、升级改造的见证者。
1983年他当选为王家坪村支部书记,1984年宜昌市文化局与宜昌县旅游局联手开发仙人桥。当时的生产队长叫郑先明,他清晰记得所有征用费约1200元,开发了仙人桥景区,命名为“壹仙石屋”,“当时的创举可以说走在全国的最前沿。”
景区门票价格为0.2元,由3个人负责管理,其中就有王友富。
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骨感,因为景区太小、声誉不响,也因改革开放刚刚初期,旅游的人并不多,第二年就只剩王友富在负责管理了。难以为继的仙人桥最后承包给王友富的弟弟王友生经营,自负盈亏。
王友生住在仙人桥,因为景区缺少游客,门可罗雀,他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最后锁门另谋出路了。
2000年随着三峡人家开发的号角吹响,仙人桥被卖给三峡人家。
2008年从村书记岗位上退下来的王友富到三峡人家务工,负责景区停车场,工作地点恰好就是仙人桥处,“每当有自驾游和散客来时,就用对讲机及时通知旅游码头的渡船,便于及时调度,缩短游客逗留时间。”
他在调度的同时,还代卖壹仙石屋景区门票。
后来壹仙石屋的门票调整到5元、10元,最后涨到20元,但是一个月最多也只能卖100元左右。很长一段时间内,有院墙包围的仙人桥一直锁着门,如果游客想游览一下仙人桥就临时打开。
对于仙人桥开发的起起伏伏,住在景区大门附近的郑知刚一语中的:景点面积大约30亩,在没有导游讲解的情况下,“游客都是点卯一下,转一圈就走了。”实际上仙人桥一带还是有很多亟待开发的地方,这里是三峡蓄水之后长江三峡最窄处,同时周边一带还有“莲陀三漩”。葛洲坝蓄水前,在仙人桥上是能听到潺潺流水声的,据说这里有一个巨大的漩涡,当地传说古时修建当阳玉泉寺,木料都是通过这个漩涡漂流到玉泉寺。只是传说归传说,具体情况如何已难以考证。不过,因为漩涡的存在,此地是船老大望而生畏的地方,因为有漩涡,能将对面的小船扯进去,所以葛洲坝修建前这里也称“鬼见愁”、“鬼门关”。
桥下有洞,口像寿方,颜色黄色,因此被叫黄丧洞,后来三线建设修建827厂时,在西陵峡的悬崖上钻出3个隧道分别命名为木鱼槽、天柱山、黄山洞。当地村民表示,因为“丧”不吉利,所以将“黄丧洞”改成“黄山洞”,只是大家更习惯称为“黄三洞”。
桥畔人家期待景点涅槃重生
2月6日,记者实地踏勘时看到,仙人桥、升天台的沿江围栏正在浇筑基础,步游道正在建设,久违的三峡仙人桥最佳拍摄地也即将建成。据三峡人家景区相关人员介绍:年内三峡人家将新增仙人桥景区和三峡极顶景区。仙人桥景区的重生,让挖过黄姜、砍过柴火、采过石头的周边村民,迎来放下农具端上旅游饭碗的好日子。
348国道正在改建,仙人桥景观正在升级,也让桥旁郑知刚家“画廊客栈”的生意越来越好。他刚刚送走了5名来自荆州和武汉的客人,“这些客人在我家吃住了2天,我带着他们在仙人桥玩了2天,毛收入980元。”
郑家占据了西陵峡的最佳位置之一,去三峡人家景区的公路刚好在屋角处拐弯,348国道则在家门口挨着道场横过。他说,封闭了20年的仙人桥景点重启将给家里的客栈带来最直接的人气,尤其是348国道改造成旅游道路后,“屋后就是玻璃观景平台,我非常期待!”
老郑曾是“守着宝山要饭吃”的人之一。
王家坪村三组全部分布在三峡人家对岸的江边,山大人口却稠密,人均只有0.36亩地,“种地是养不了家的。”
从1982年开始,郑知刚承包了生产队的柴油动力木船,运石头到沙市筑堤。时任村支书王友富说,当年石头2.4元/吨包上船,家家户户炸石卖。而当年村民采石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,因为整个村民小组200多人只有90亩土地,不卖石头就难以养家糊口。
运输石头的生意做了10年左右,郑知刚上岸时没挣到钱不说,把环境也破坏了。而到了三峡工程建设时,他直接去了采石场工作,日工资是3至5元,“每天搞的像个灰猴子,却存不了钱。”
三峡人家景区的建成,改变了他和周边村民的生活。因为自驾游的增多,当地居民看到了农家饭和民宿的商机,于是昔日的采石工放下大锤,建房开起了农家乐,后来又开起了民宿。“我一家4口只有一点地,如果不采石还真的没有出路。”老郑说,“不过现在好了,吃上旅游饭了,收入稳定不说,还能保护我们这一带的环境。”
背靠西陵峡美丽的颜值,郑知刚投资40万元在现址上建起了农家乐,每年收入约7万元。“郑知刚的画廊客栈生意只是一般般,三峡人家景区沿途的98家农家乐有的旺季一天毛收入就过万。”老支书王友富介绍